智能化、自動化成為建筑行業主要轉型方向
轉型,是傳統產業目前最大的議題,建筑行業也一樣。在房地產市場與“中國制造4.0”的雙重轉型壓力下,建筑行業的轉型與升級也愈發迅速。借助最新的科學技術,自動化、智能化成為建筑行業轉型發展方式的主要方向。
華創是集建筑智能化、消防、機電設備、有線電視、電信、通信管道等安裝工程為一體,致力于市政、房地產配套工程建設的大型安裝施工企業。憑借豐富的市場認知和長期的專業探索,使產品與服務有很高的實用精確度,并且能滿足各種需求,能針對不同客戶需求及環境提供專業化的一體定制式服務。專業的設計及施工團隊將自始自終地跟隨項目,為客戶提供一流的服務。
“互聯網+”催生智能化建筑無人機、機器人開啟建筑自動化
在“互聯網+”浪潮下,建筑行業出現一個新詞——智能化建筑。只有兩張床大小的迷你臥室,電鈕一按自動轉換成一間智能辦公室;房屋墻體開裂了,涂上納米“創可貼”,裂縫即強勁彌合……擁抱互聯網的建筑,就是這么的“潮”!
隨著信息化技術和水平的提升,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技術、云計算等,都可以打破傳統發展模式。而這些技術手段都是通過“互聯網”實現,進而作用于建筑行業,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嫁接“互聯網+”是智能建筑發展的熱門趨勢。智慧建筑是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的產物,而“互聯網+”理念的植入,為“智慧建筑”大廈的構建提供了無限可能。因此,智能建筑是建筑行業未來的必定趨勢,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筑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高度予以重點推廣。目前,我國智慧建筑市場產值已超過千億元,并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未來市場可達數萬億元。
雖然國內智能建筑發展火熱,但智能建筑行業還處于混亂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各方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同類型的建筑項目有著不同的智能化要求。
2、系統集成商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筑市場主要在建筑領域要有針對性地開發,滿足工程各種要求。怎樣把好的東西用好,要有設計、規劃、施工、監理、驗收一整套的流程,在這當中,與系統集成商的水平相關,系統集成商要與建筑領域相關部門很好結合。
3、缺乏原創產品。我國建筑智能市場正處于成長期,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逐漸提高。低端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規模較小不具備核心能力的廠商將會被淘汰;高端市場的增長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但對進入者的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都將提出很高的要求。未來本土一些具備較強資本實力和技術能力的企業將能充分分享行業的成長,獲得較快的發展。
雖然目前智能建筑發展局面較為混亂,但國家大力倡導的節能建筑、綠色建筑都與智能建筑聯系密切。在市場自發需求和政策鼓勵的推動下,我國建筑智能化市場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現代化建筑工業轉型:3D打印是絕對不能缺席的“狠”角色
除了自動化設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筑行業轉型,還有一個“狠”角色是不能忽略,它就是3D打印。
3D打印進入建筑行業的最初表現形式是建筑模型,此類模型或用來為客戶展示房屋樣式,或被擺在家中當做藝術品欣賞,雖創意十足,但卻是3D打印在該行業中最低級的應用。隨著技術進步,如今3D打印實體房屋已被證明其可行性,一些3D打印實體房屋也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
從技術角度講,用3D打印技術制造一棟實體房屋有兩種方式:一是打印出各房屋部件再進行后期組裝;二是直接打印出成型房屋,后期僅需按要求安裝門窗等即可。
總體而言,由于3D打印結構是一層一層建立起來的,因此,無論上述哪種方式,都允許工程師在建筑材料、建筑結構改造等方面有更多的發揮余地。如果說后期組裝是3D打印建筑目前可行的模式,那么,一次性打印實體房屋將是未來主流發展趨勢。
第一,傳統房屋成品都是通過人工修砌、機械切割等方式制造而出,站在房屋設計者角度,或許會在精度和美觀度方面有所偏差,而3D打印機由電腦操控,只要有數據支撐,便可將任何復雜的設計模型快速、精確地制造出來;第二,3D打印可滿足客戶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同時大大降低制造門檻和時間周期;第三,3D打印可極大節省人力成本及材料成本。由于摒棄鋼結構,目前3D打印房屋主要材料來自混凝土、塑料等,部分材料甚至可用回收廢料代替。此外,3D打印建筑的高可行度,為科學家“建筑智能化”構想提供了良好基礎。
由此我們可以預見,在3D打印技術的引領下,建筑產業由“建造房子”向“制造房子”模式轉變已成趨勢。但是有一點筆者需要提出,3D打印建筑只是剛剛誕生,還缺少必要的安全和質量的規范。能否替代傳統的房屋建筑方式,還有待時間的檢驗。